English

要有稳定高效的管理

1999-04-27 来源:光明日报 赵超 我有话说

实现节水农业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水的管理。但恰恰我们的灌排工程管理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稳定高效的管理体制,给农田水利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水资源和经济的巨大损失。

例一、水事管理不统一,纠纷层出不穷。灌溉季节为争水,上游卡下游;汛期为排水,下游堵上游;省与省、县与县,甚至乡与乡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

例二、工程建设受长官意志支配,长期脱离科学轨道。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举办的大规模引水灌溉工程和平原蓄水工程不光劳而无功,还酿成了严重的涝碱灾害。60年代至70年代许多地方的灌排工程挖了平,平了挖,反复折腾,劳民伤财,却至今许多灌排渠系和建筑物仍未配套。

例三、农用机井只打不管,井的损坏率高得惊人;或只管井,不管地下水资源,滥采滥用,不光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还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

例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土地分给农户耕种,许多地方的集体生产资料也分给了农户保管使用,致使不少农户为浇地而不得不自家打井和购置提水设备,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资金和设备的大量浪费。

例五、工程建设国家投资,群众义务劳动,甚至材料也向群众平调,致使干部群众认为工程是群众修的,理应由群众无偿使用,收取水费被看作不合理摊派。

例六、大型灌区的管理体制,多次受各种因素影响,一段时期强调按系统管理,水的分配权集中在管理部门;一段时期又强调按行政分块管理,水的分配和人员使用,归灌区各县管理。如此多次更迭,致使管理体制松弛,到80年代,有些知名的灌区人数超编,但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甚至比50年代还差。

例七、县、乡、村三级水利机构不能自主,受顶头上司支配,让干啥就得干啥;专门技术干部常被抽调去搞三级政府的“中心工作”,而本职业务却被忽视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